電子媒體與流行思潮──即時可樂的世代   

      在大量快速的網路虛擬的世界中,人很善變,現實世界的原則慢慢被即時享樂原則所取代,幻想、真實不分,這點在我們N世代孩子的身上己經可以看到,就如同網路般,一種誇大、複雜、嬉戲的意識一直不斷受到刺激而改變、重組。今日流行工業也是如此。

      現今社會日趨自動化與資訊化,艾文托佛勒曾指出:「對資訊的掌握、製造、流通。與複製己取代體力成為一種新的財富創造與人生價值體系的所在。」對資訊與知識的掌握現今己不屬於電腦資訊科班畢業的學生或是其他高科技人員的專利,日產汽車維修工人及DHL快遞的司機都要學習使用解讀身旁的電腦設備、專家系統以便處理分析他們的專業;甚至連在7- ELEVEN Part-time的工讀生都要學習使用物流控制電腦。

     由於資訊己無孔不入的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資訊的依賴與日俱增。我們更成為了資訊的製造、使用、傳播者。更進一步而言,我們透過大量的符號、文字、等資訊在以電腦為主的影音媒體用不同的觀念連結,生產、複製出不同的產品、宣揚各種理論思想、錯置真假、虛擬實境、網路商業…..等。

後現代的工業可說是一種「意見工業」,此語出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佛勒的名著大未來乙書。筆者將其改編自佛家的語言稱為「妄念工業」亦不為過!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的製造、渲染一套理論、一種情緒、想法、符號並大量利用媒體輕易複製在每個產品中。例如某家銀行的信用卡廣告就以《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的意見作為訴求。      

     前衛的、復古的、新潮的、自然的、國際化的、本土化的…..等八萬四千種妄念、情緒、想法、意見、被無限的擴大、渲染、捏造。在成為一種流行象徵與時尚觀念後緊接著被遺忘與丟棄,然而一用即丟卻是環境與心靈上的雙重致命傷。事實是在今日速食文化下,整個流行妄念性產品CD、電影、漫畫及週邊產品、運動用品乃至衣服,鞋子全者是「計劃性丟棄」下的產物。它要你每年換季時棄舊購新,否則就退了潮,一件產品的材料本來可以耐上十次,但它被設計成只要你使用三次就會損毀。而漫畫、流行音樂更是妄念工業下的產物,它的壽命只有數個月至一個星期之間。

     事實己很明顯,這是由廠商與消費者所共同演出的共犯結構。在消費者求新愛炫的鼓勵下,廠商不也敢設計出耐用的產品,而消費者在環境及心態都無法滿足現有的產品,到了最後成為了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     

      而時下的廠商們,抓住人們喜愛新奇,求新求變的特色,以大量科技所塑造的影像,聲音文字無所不同其極的刺激人們的心靈,挑起人們的慾望,帶動買氣,製造利潤。而民營電信業者,亦看準了龐大青少年的市場。以便宜的手機吸引青少年,其實,而我們的Z、N、e世代青少年又何嘗真的需要這些東西。

      書報架上亦反映了今日的流行文化趨勢,近兩年來,期刊雜誌發行多的就是與吃喝玩樂,偶像明星、體育、旅遊、電玩等相關性雜誌。多了不下二十家,全都是標準的短小輕薄且薄利多銷(一本平均不到一百元),一用即丟。

     約翰耐思比在高科技高思維一書中亦指出:從宗教到營養,我們都偏好速戰速決。他認為所有的消費科技、宗教心靈書籍、自我成長課程、醫療等全都變成即時可樂的補品,通通上了癮而無法自拔。每全數千億美元往消費科技的方向流去,但人們的心靈依然空虛,還是填不滿。而這些空虛卻又企使著大眾更加的追求即時可樂的補品。

      而這些流行性的商品的必然命運是什麼?成為垃圾,如果說這一切產品都將為人所遺棄,那其所帶來的任何本土化、薪火相傳、生態環保、返樸歸真等深刻訴求與議題是不是也將隨著潮流退去而為世人所遺忘呢?而這也己經與任何的薪火相傳文化傳承等人性價值無關了,其只是成為被商業所扭曲、變造的象徵符號。

     很容易的,我們己慢慢習慣用對待追逐流行的方法來看待所有真下值得關心的環保、社會、婦女、兒童等議題。而這些議題亦是一陣一陣的風潮。隨著電視鏡頭的轉移,有時候關心非洲飢民,有時候焦點則集中在熱帶雨林。

      廿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所有頂尖的社會思想家、宗教家、哲學家、人道主義者對人類所做的呼籲、警告比過去數千年來所相加的總和還多。可是當媒體大幅報導南北極冰帽快速融化,一時間,我們心疼北極熊的同類相噬。而我們卻仍囔囔要看最新流行的時裝雜誌、漫畫、連再生紙都不屑使用;口口聲聲談談生態保育,卻仍大用大做動物實驗的保養品、大買用蛇皮做成的LV名牌包、含氟氯碳瓦斯的噴霧劑;明知生態破壞嚴重,卻仍死命的開發每一寸土地。而這些具有深刻人文關懷的訊息在現代人的眼中,就好像是一首搖籃曲或是一首兒歌只是用來點綴麻木我們日常生活的空虛與沈悶而己。

     過去三、四十年前,殺了一個人絕對是上報紙頭條的社會新聞,但今日同樣的殺人事件電視的新聞主播只以不到十秒鐘的時間樸克臉的一語帶過。而今,只有類似那種剝手指、天價的贖金或是名人的偷拍、雜交、甚至抄家滅門的血案才能夠吸引社會大眾注意。就好像越新鮮、越有趣的流行玩意才能夠引起我們的眼光。我們美其名關心社會的新聞,說穿了是在享受有如談論流行八卦話題的那種刺激、好奇、滿足偷窺慾的心態。

      而生命中必然有些部份是時間所沒有辦法代替,是可以沈澱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ddarth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