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公共電視歷史重建劇「打拚─台灣人民歷史」製作完畢至今已有半年了,不過,裡面的內容一直都在腦海裡迴盪著。套句第二集副導俊輝的話,做完公視的案子之後自己都快支持台獨了。當然,支不支持台獨是一回事,重點是從俊輝的口中所透露出的是我們所謂的台灣人對自己歷史認知是相當不足的,尤其是七年前段班之前的台灣人,大都受到國民黨大中國教育的洗腦,對台灣的歷史存有許多的刻板印象,也無怪俊輝看到一些之前沒看過的史料會如此的震驚了。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某個電視劇演到孫子想到入贅到女方家,被奶奶斥責不孝並要斷絕親子關係,這是一件很值得探討的事情:明明我們都是爸媽生的,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姓都是爸爸的性呢?難道母系不是祖先嗎?後來,我才發現除非你是38年之後才來台灣的或是海外華僑,不然我們現在的姓可能都不是原來的樣子,這要從唐山過台灣說起

唐山過臺灣
  「唐山」,指的是今天的中國大陸,「臺灣」是孤懸在其東南海上的一座島嶼,兩者之間,隔著一條自古便是非常有名的天險──在澎湖附近的「黑水溝」,被稱為「落漈的海域。「唐山過臺灣」便是指居住在中國大陸的漢人橫渡冒著臺灣海峽的風險,前來臺灣謀生、聚居的艱辛過程。臺灣原非漢人聚居之地,在漢人遷台、居台之前,臺灣島上居住的是語言、風俗習慣都與漢人不同的南島語族,他們穿梭在高山叢林、平原、沼澤之間,逐鹿打獵、捕魚、耕種,過著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生活。直到十六、十七世紀,中國大陸上的漢人大量遷移來台,這種情形就改變了。
  明朝立國初期,即以「海上為不征之地」為政策,對東南沿海採取消極退守態度。洪武年間,更為防範日益強大的海寇,施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政策,更強制在澎湖的漢人廢棄辛苦建立的家園,全數遷回福建老家。致使原本市井繁榮的澎湖在強制遷出的政令下,一夕間荒蕪,造成澎湖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而使澎湖成為海盜巢穴。明朝中葉以後,政治日漸紊亂,閩南地區常受強盜、倭寇侵擾而民不聊生,沿海窮苦人民便鋌而走險,往海上謀生,因受「海禁」而不得歸返,便與海盜、倭寇結合,以澎湖為根據地,集團日大,

漢人大量遷台,來台便是始於顏思齊據台後。顏氏積極經營臺灣,安撫原住民,聲勢日漸浩大,閩南鄭芝龍招諸兄弟及漳泉窮苦無業的親友同鄉約三千餘人陸續來台投靠,建立城堡,開墾拓殖,奠定了漢人在台灣的基礎。及至1625年顏思齊死於瘧疾,鄭芝龍被推為新的領導者  顏思齊和鄭芝龍是最早在臺灣施行農業開墾的人,漢人對臺灣的開發從此奠定初基。
但至清兵入關,鄭芝龍降清,清對臺灣施行「海禁」,以杜絕反清勢力外滋長,臺灣的主權便在清廷默許下歸屬於荷蘭。
    

而為了防止當時尚有反清復明思想的人士集結於台灣,清朝逐發佈海禁的命令,禁止任何人移居台灣,除了派駐台灣的官吏、駐守士兵、之外,上述的這些人,也不能攜家帶眷過來。但許多人還是冒著生命危險過來了。移居台灣最多的人當屬閩粵為大宗,尤其是福建的泉璋二州。

有句話,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即然是單槍匹馬來台灣,那他們的後代如何出現的?難性是無性生殖嗎?當然不是,答案就在消失的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上。大家對原住民有著即定印象,以為所謂的原住民就是現在的13族,諸如雅美族.布農族.達悟族……等,而這些,是所謂的高山族,但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除了一般為人所知的高山族之外,還有一群散居在中低海拔地區的原住民是大量散佈於台灣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平埔族。

平埔族就如同高山族一樣是一個族群的通稱,細分的話平埔族約有十族較有名的如台北的凱達格蘭族、宜蘭的噶瑪蘭族,台中的道卡斯族及台南高屏的西拉雅族等。

所以,答案出來了,這些走路到台灣來的先民為了土地利益大量跟原住民婦女通婚(原住民大多是母系社會),所以,大部份的後代都跟著原住民的姓,要到康熙乾隆之後等到漢人勢力越來越大,平埔族人也漢化越深之後漢人的姓才慢慢的普及,歷史上台灣有三次賜姓的紀載,一是乾隆20年,二是日據時代,再來是國民黨政府。如果是所謂的本省人,大部份的姓是在乾隆二十年時被賜的。

我們台灣現在或多或少還是流著平埔族文化的血液,例如本省人都會拜地基主,源自於平埔族,入贅的習族也源自平埔族,我們唱的許多老歌都是平埔族的調,如有名的丟丟銅,而我們說的牽手就是平埔族中的結婚之義。

我們相信,只要是本省籍的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原住民母親的血液,如果有人提到只有高山族才能稱為原住民時,我們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原住民,就我而言,這是一件相當值得高興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ddarth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