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佛者面對生活的態度,就是努力的祈求佛菩薩保佑現世消業障,死後生淨土。面對貧富懸殊或不平等的社會現象,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遭遇,都歸咎於過去生的惡業所致,只有懺悔自己的業障深重,努力行善,求佛菩薩慈悲幫助改善現世遭遇,來世投生個好環境;然現在的社會中,所謂投生到善境是不是表示投生到特權世家去享受,不然就是轉生到別的社會乃至理想中的淨土去了,把社會的苦難交給後代子孫繼續承擔。這樣的心態「菩薩道,度眾生」,永遠是空談﹗佛教徒學到的是逆來順受的文化習氣,還是佛陀的智慧﹖

社會環境制度是人造成的,並不是佛菩薩變化出來的,別人能造,為何不能改﹖釋尊組織了教團,也是盡了當時的人力所能,發揮團體力量,教化當時的社會,他並沒有企及什麼麼理想的生活環境或淨土。古代如此,現代也一樣。個人生活中的苦難,並非只是個人的前世惡因所致,更多是不完善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例如在實施了幾十年的聯考制度之下,人人從小考到大,「補」到大,披星戴月,早出晚歸,上學受教育成為大多數學童的災難,父母也跟著心焦無奈。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制度﹖為什麼不能改革這個制度﹖同樣的,思想、居住、言論等沒有保障,不是個人命苦生錯了地方,這是人為的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苦難。社會的成員有意無意地默許某種風氣或制度的流行,成為個人無法抗拒的負擔,就是佛教所說的共業。大眾的苦難(共業),只有激發大眾的覺醒,結合大眾的力量,才有可能改善;放棄個人的一分力量,改善社會的力量就少一分。祈禱佛菩薩、天神或上帝的保佑,只是表現著個人的無能為力,社會並不因祈禱而有所改善﹗只有靠人的具體行動才有可能改善﹗


佛教徒怕造業,往往無法避免造業,而且不見得是造善業,因為他們不能分辨是非,認為「分辨是非」就是分別心,就是執著,「不是不報 時機未到」是佛教徒的懦弱而以這種藉口來搪塞﹖或者是這種觀念造成佛教徒對惡勢力的姑息﹖也許兩種都有吧﹗害人者未來會受惡報,被害者呢﹖受善報嗎﹖一報還一報的討回公道嗎﹖前世欠他的嗎﹖如果前世沒有欠他又如何﹖佛教徒似乎不會面對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只會把問題推給不能驗證的「過去因」和「未來果」,不能面對問題去解決,不能激發共同意識起來抗拒惡行、惡勢、惡法,以為不理它、忍過去,就是不造惡業,造惡者自然會受報,無形中卻在縱容惡行、惡勢、惡法。姑息,阻礙了自己和社會的進步。


智慧是佛教的特質,然而,淨土及唯心思想的泛濫,導致佛教徒神佛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不分,還自以為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

佛陀所教的是智慧,是擺脫幻想、針對現實去瞭解問題、解決問題﹗佛教徒行菩薩道就是要學釋尊的大無畏,精進不懈地運用各種方法來挖掘自己的惡習氣、消除人間社會中的惡行、惡勢、惡法。「菩薩道,度眾生」不是個人的英雄表現,而是要善用各種方法,號召同願同行者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建立健全的社會,作為究竟解脫的基礎;否則,只有哀嘆個人的無能為力,世世代代塑造追求淨土的難民﹗

不管個人前世有沒有造惡業,貪、瞋、癡的不良習氣,是造成你、我、社會大眾受苦受難的原因,要能自覺,要能超拔,才能減少現實社會的苦難,促進社會的健全。如果佛教徒認為佛法是淨化世間、解脫世間的最後依據,那麼首先便要從前世和神話的迷夢中覺醒過來,面對現實的社會,發揮團體的力量。讓我們共同勉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ddarth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